本文作者:香港旅游A

香港公交車,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

香港旅游A 2024-03-15 8
香港公交車,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摘要: 本文目錄解放路的歷史從早期流行音樂到香港粵語歌曲的歷史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一、解放路的歷史1、在明清時代已經(jīng)是廣州的重要道路。南段稱小市街,中段稱歸德門直街(俗稱四牌樓),北段盤福...

本文目錄

  1. 解放路的歷史
  2. 從早期流行音樂到香港粵語歌曲的歷史
  3. 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

一、解放路的歷史

1、在明清時代已經(jīng)是廣州的重要道路。南段稱小市街,中段稱歸德門直街(俗稱四牌樓),北段盤福路以南稱大北門直街,盤福路以北為城外小路。

香港公交車,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

2、為改善交通,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州拆城墻建馬路,小市街擴建成中華南路,歸德門直街擴建為中華中路,大北門直街擴建為中華北路。其中中華中路五座牌坊在道路擴建后依然立于馬路中間,牌坊的3個石門的寬度不等,中間一個較寬,可通過當時的中型汽車,兩邊的小門則可過人力車(黃包車)。

3、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州市內(nèi)汽車增加,不時發(fā)生有汽車撞擦牌坊的事故,市政府便作出遷移的決定,由廣州工務局花費巨資制定搬遷計劃。最后奕世臺光牌坊和戊辰進士牌坊分別移到漢民公園(后曾被改為兒童公園,現(xiàn)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南門和西門。盛世直臣牌坊及承恩五代牌坊,移至中山紀念堂北面觀音山(越秀山)百步梯入口石級處。乙丑進士牌坊移至康樂園的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四牌樓移出中華路后,馬路旁的巷子遺留“四牌樓街”這個名字。

香港公交車,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

4、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攻占廣州。為了紀念這一天“翻天覆地”的歷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軍節(jié)的時候,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解放軍首先進入廣州城的原中華(北、中、南)路更名為解放(北、中、南)路。中共建政后,五座牌坊均被毀,其中只有乙丑進士牌坊在1999年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校友修復。

5、1994年,廣州市當局決定對解放路進行拓闊,在未公開征詢公眾對路上眾多騎樓歷史建筑意見的情況下,將全部騎樓清拆,造成不可挽回的城市肌理破壞。而與路面平行的四牌樓街,也連同四牌樓一起成為歷史。

6、清代四牌樓市每年正月初一至上元節(jié)期間,各店肆、民居懸掛各種的花燈“燈市”為著。壬申《南海續(xù)志》有述:燈市在四牌樓暨繡衣坊,旗民多業(yè)此,歲元旦迄上元最盛。復有菩提葉燈,諸名剎特宜。阮元《羊城燈市》云:海鰲云鳳巧玲瓏,歸德門前列彩屏,市火蠻賓馀物力,豐年羊穗復仙靈。

7、至于今日的解放中路,在明清時正式名稱先后是忠賢街、歸德直街。明代時此街上的牌坊多達十座(一說13座)。晚清時,此街上的牌坊有5座,皆為明代所建的石牌坊,由北到南依次是盛世直臣牌坊、乙丑進士牌坊、承恩五代牌坊、奕世臺光牌坊、戊辰進士牌坊。

8、盛世直臣牌坊,為明代著名直臣海瑞而立。這牌坊是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才從倉邊街(今倉邊路)移到此處的。由此推斷,1865年之前這里只有4座牌坊。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侵略軍占踞廣州城,原來的“四牌樓市”4座牌坊被戰(zhàn)火所毀,歸德直街上也只幸存4座石牌坊。因此,1857年之后,歸德直街便俗稱“四牌樓”了。香港赤柱景點

二、從早期流行音樂到香港粵語歌曲的歷史

現(xiàn)代中文流行音樂范疇內(nèi),來自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粵語流行歌曲與國語流行歌曲構(gòu)成了主要的兩大色塊。其實嚴格地說,粵語流行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種象征,它也帶有明顯的地區(qū)文化特征,從形成氣候到現(xiàn)在也只不過20多年的時間,但它卻也不可抵擋的態(tài)勢傳播到了亞洲和歐美的許多地區(qū)??梢哉f,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語流行歌曲的印跡。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流行音樂這種亞文化的產(chǎn)生是物質(zhì)社會中精神生活商業(yè)化的必然結(jié)果。在這方面,粵語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軌跡是很典型的。在中國人的世界里,香港的流行音樂是發(fā)展得最符合工業(yè)化社會的需要的。另外,香港的流行音樂又自成體系,并且采取了十分"放松"的姿態(tài)自我激勵,標新立異。這也就是我們在以往節(jié)目中所說的"填詞"。也許是因為它高度發(fā)達的流水作業(yè)的機制,因此很多的香港流行音樂的從業(yè)人員常常不把重點放在創(chuàng)作上,而放眼世界、信手拈來,總是用填詞的方法推出唱片,漸漸地給人們留下這樣一個印象:香港的流行歌曲可以傳唱、可以讓人為之癡迷,卻少了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淀。其實,所有香港流行音樂的從業(yè)人員也在竭力回響著甚至影響著一個個時代,與臺灣的同行們不同的是,香港流行音樂所有的杰作大多出自于一個集體的努力,而很少依靠英雄個人的背影,如羅大佑等。越深刻地了解香港,越覺得這個小島的流行文化有著深不可測的底蘊。一切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香港的流行音樂也不例外。上個世紀的最初十年,香港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到處是海浪與礁石,幾個被遠放到遠東的不得志的英國官員和一些冒險家們住在僅有的幾棟別墅里面,少得可憐的平地上住著一些漂洋過海謀生的平民。在這個階段,上流社會的人聽的是英國本土紳士階層喜歡的古典音樂;而普通的民眾則為了生存本身而掙扎,根本沒有什么流行音樂可言。30年代開始,因為時局的變化,有不少知識分子陸續(xù)來到了香港,同時,也開始有一些人因為香港的異域風情、英語教育、政治格局簡單等等原因從內(nèi)地經(jīng)濟繁華的地區(qū)來到香港定居,他們不僅僅帶來了寶貴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促進了香港的發(fā)展,更帶來了內(nèi)地的流行文化。比如說,這個時候的香港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上海的影響,賣座的是周旋、胡蝶的電影,最流行的歌曲是《夜來香》、《玫瑰、玫瑰我愛你》。五、六十年代,香港經(jīng)濟、政治上越來越與國際接軌,開始漸漸具有本地的特色。但是,因為人員的流動和推行英語教育,文化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幾乎被歐美的強勢流行文化所左右。有民族良知的知識分子只好把眼光放在了文化的本土上面。電臺里面播放的歌曲幾乎是搖滾樂的天下棗因為那個時代也正是搖滾樂生機勃勃崛起、發(fā)展的時期,整整一代香港青年都是聽著鮑勃-迪倫、貓王和大衛(wèi)-鮑維長大的。他們覺得適合他們聽的只有那些熱情洋溢的英文歌曲,而本地的音樂只有一些老掉牙的粵劇,用怪異、老土而拖沓的腔調(diào),唱著陳舊的故事,那是屬于過去的香港太子景點。進入60年代末期,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出生在香港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輕人長大了。他們也開始尋找著屬于自己的聲音。于是,許多樂隊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象蓮花、玉石、溫拿等等等等。他們唱的其實大多也是歐美最流行的英文歌曲,并沒有太多的本土性、原創(chuàng)性可言,但是人們用極大的熱情歡迎這些樂隊,因為,這是香港自己的聲音。然而好景不長,這些樂隊沒有過多久就解散了一大半,因為畢竟沒有自己的歌曲支持。不過,樂隊潮流對香港樂壇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除了對建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之外,最大的貢獻他們?yōu)橄愀鄹鑹粝铝讼罅肿酉?、許冠杰這樣一批在下層社會經(jīng)歷過很多磨練、又真正懂音樂的歌手。而他們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然還是溫拿樂隊,五個長發(fā)青年組成的青春組合紅極一時,除了出唱片還拍電視專題片、電影,真的是老少皆知。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譚詠麟、鐘鎮(zhèn)濤、彭建新、陳友、葉智強等5人組成的"溫拿"樂隊。而當他們解散之后,譚詠麟、鐘鎮(zhèn)濤、彭建新后來的個人成就也都相當不錯。60年代末70年代初,臺灣的流行音樂大舉涌入香港,前有姚蘇蓉、青山、尤雅、鮑立、劉家昌,后有劉文正等等。當時的香港,國語歌曲有著很大的市場,比如說鄧麗君在香港就擁有大批的崇拜者。從1974年到1984年,這是香港現(xiàn)代粵語流行音樂發(fā)展歷史上第1個10年。在這10年里,粵語流行曲經(jīng)歷了從初創(chuàng)到蓬勃發(fā)展這樣一個重要過程。在這10年的香港歌壇,擁有許冠杰、羅文、溫拿、關(guān)正杰、林子祥、鄭少秋、汪明荃、徐小鳳、甄妮、葉麗儀、張德蘭、區(qū)瑞強、葉振棠、奚秀蘭、陳百強、鐘鎮(zhèn)濤、譚詠麟等許多著名的歌手與組合,整個歌壇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群星爭輝的繁榮景象。七十年代初風云人物香港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發(fā)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中涌現(xiàn)出一批著名的巨星,推出過大量噲炙人口的名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成長中青少年。如果你看見過一些四、五十歲的婦女便如當年少女時一般尖叫著觀看自己當年的偶像如許冠杰、羅文的演唱,對香港樂壇的歷史會有更深一些的感性認識。1974年到1984年是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發(fā)展的最初10年,在這個時期的香港歌壇上,許冠杰可謂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香港樂壇的元老,我們熟悉許冠杰可能就是從這一首《沉默是金》開始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有了張國榮的加盟。事實上,許冠杰在香港歌壇上成名要比張國榮早10多年,對香港歌壇的影響與貢獻也不可同日而語。許冠杰開辟了粵語歌曲的新天地,讓流行歌曲可以表達小市民的心聲,可以唱日常生活的細微感受。"沉默是金"其實就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用平實的語言,說出很多人的心聲。對于許冠杰來說,早年受"THEBEATLES"感召玩音樂唱英文歌曲。1974年粵語片回潮時,他與哥哥許冠文投拍了粵語片《鬼馬雙星》,他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影片主題歌"鬼馬雙星"以及插曲"雙星情歌"不僅開創(chuàng)了粵語流行音樂的新紀元,也完成了他個人音樂作品從西化的搖滾風格到民族化大眾音樂路線的轉(zhuǎn)變。此后,他的歌曲可以說是民族小調(diào)色彩濃厚,旋律創(chuàng)作上也會經(jīng)常的采用民歌的五聲音階,但在節(jié)奏上他會適當?shù)厝谌胍恍┹p快的舞曲節(jié)拍,象"紙船"、"梨渦淺笑"以及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夜半輕私語"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歌曲的內(nèi)容上,許冠杰的作品善于刻劃市民的心態(tài);可以說是市井色彩濃郁,而歌詞淺白生動,這些歌曲也成為香港粵語流行歌曲中最富有生活氣息的組成部分。許冠杰之后,香港粵語歌壇上最當紅的歌手就數(shù)羅文了,因為他同關(guān)正杰一樣,唱紅了無數(shù)的電視連續(xù)劇的主題歌,并且形成了略帶一點點戲曲腔的獨特個人風格。用柔軟、略帶一點點戲曲唱腔的聲音演繹那些或是蒼涼、或是悲哀的英雄俠義故事,別有風味。我們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渡涞裼⑿蹅鳌肪褪撬驼缒莸募炎?。許冠杰讓人們知道了歌手的個人魅力,而羅文讓大眾開始為一個人和他的歌曲而關(guān)注。與關(guān)正杰與許冠杰較為定型的歌路不同,羅文無論是在臺風還是歌路上都以"多變"著稱,或雄壯激昂,或古靈精怪,但是無論是國語歌曲還是粵語歌曲,他都能博得一片喝彩。從"小李飛刀"、"家變"、"好歌獻給你"、"親情"、"紅棉"到"幾許風雨",多變的羅文擁有不變的激情。1982年和1984年,羅文還大膽的創(chuàng)演了粵語歌劇《白蛇傳》和《柳毅傳書》,一時堪稱壯舉。在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發(fā)展的最初10年,女歌手方面也是巨星輩出。比如人稱"小鳳姐"的徐小鳳。徐小鳳1966年步如歌壇,在70年代中期開始走紅。對于徐小鳳來說,她的歌路端莊大方、雅俗共賞,她的嗓音婉轉(zhuǎn)有致,極其富有磁性。再加上她很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和與世無爭的低調(diào)姿態(tài),使得她成為名重一方的歌壇大姐香港必玩景點。從"神風"、"風雨同路""黃沙萬里"、"人似浪花"到"情比雨絲"、"順流逆流"、"一臉紅霞"、"流下眼淚前",可以說徐小鳳的魅力言無盡,意無窮。除了徐小鳳之外,葉麗儀也是一位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人物。1947年10月22日出生在香港的葉麗儀,學習過粵劇、芭蕾,后來改行唱歌。1969年在香港無線電視臺"聲寶"之夜歌唱比賽中獲得冠軍。1974年與丈夫移居英國倫敦,也曾經(jīng)在當?shù)刈鬟^職業(yè)歌手。后來回到香港與百代唱片公司簽約,灌錄唱片。葉麗儀以圓潤開闊的嗓音唱出韻味濃郁的歌,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恐怕就是她在1980年主唱的并且被評為第3屆十大中文金曲之一的《上海灘》--又是一首經(jīng)典之作。在香港粵語流行歌曲最初發(fā)展的10年里,女歌手中除了葉麗儀、徐小鳳之外,甄妮、汪明荃、葉麗儀、張德蘭都是名振一時的大明星。從1974年到1984年,這是香港現(xiàn)代粵語流行音樂發(fā)展歷史上第1個10年。在80年代中期的香港歌壇上,雖然大家仍然熱衷于翻唱和改編,但整個工業(yè)的運轉(zhuǎn)機制已經(jīng)確立,經(jīng)濟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業(yè)的發(fā)展,在歌壇,則是包裝時代的開始。直接的反映就是巨星云集,偶像帶領(lǐng)新的潮流。屬于電視劇時代的關(guān)正杰、葉麗儀、林珊珊、汪明荃等歌手還擁有影響力,出名較早的羅文、甄妮、許冠杰、徐小鳳的地位已經(jīng)穩(wěn)固,新浮出頭的譚詠麟、梅艷芳、林子祥、鐘鎮(zhèn)濤、張國榮正在開創(chuàng)一片更加燦爛的局面。從此,香港流行音樂進入到了一個如火如荼的發(fā)展時期。因為唱片事業(yè)的繁榮,有實力的新人一樣出頭:林憶蓮的好感覺、陳慧嫻的清新純真、杜德偉的黑人味道、黃凱芹的低調(diào)沉穩(wěn)都有各自的市場。而陳百強、劉美君、王靖雯、梁漢文、鄺美云、李克勤、呂方等等名字在歌壇上各領(lǐng)風騷。相比較于"前輩"偶像許冠杰、羅文、徐小鳳、甄妮他們,這個時期的明星們影響了一代香港青少年的聽覺,可以說,整個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的華彩樂章也正是由他們演繹出來的。電視劇時代的藝人對于70年代來說,香港的電視連續(xù)劇也正好趕上了一個好時期,70年代的香港產(chǎn)業(yè)規(guī)模正在逐漸走上正軌,而香港娛樂業(yè)的風光時期和香港經(jīng)濟的起飛也正是同步的。那時候,一大批武俠題材的電視連續(xù)劇在香港、東南亞、新加坡等華人粵語地區(qū)取得了空前的熱烈反響,無數(shù)刀光劍影的電視連續(xù)劇主題歌也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流行歌曲。70年代初的香港樂壇,以臺灣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歐美流行音樂最為風光,尤其是來自于臺灣的國語流行歌曲。就連后來粵語流行歌曲的開門祖師顧嘉輝、黃沾也都是從創(chuàng)作國語歌曲開始他們的音樂生涯的。在臺灣國語歌曲以及迪斯科舞曲開始風行的雙重打擊下,香港本地樂隊潮很快的低落。對于70年代來說,香港的電視連續(xù)劇也正好趕上了一個好時期,70年代的香港產(chǎn)業(yè)規(guī)模正在逐漸走上正軌,而香港娛樂業(yè)的風光時期和香港經(jīng)濟的起飛也正是同步的。那時候,一大批武俠題材的電視連續(xù)劇在香港、東南亞、新加坡等華人粵語地區(qū)取得了空前的熱烈反響,無數(shù)刀光劍影的電視連續(xù)劇主題歌也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流行歌曲。而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于《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歌--《鐵血丹心》了。作為影響國人最深遠的武俠題材歌曲之一,《鐵血丹心》的悲壯、俠烈之氣已經(jīng)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之中棗對于每一個看過《射雕英雄傳》的人來說,10多年后的今天,靖哥哥在那一輪血紅落日中彎弓射雕的身影依然英姿勃發(fā)。對于歌曲來說,也充分地利用了男女聲對唱的優(yōu)勢,把"逐草四方,沙漠蒼茫,哪怕雪爽撲面"的豪邁俠義和"應知愛意似水流,斬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柔情結(jié)合得相當完美。也許,每一個男人都追求這樣的生命:豪情萬丈地行走天涯,身邊有伶俐嬌俏的如花美眷相伴。也許,每一個女子都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情緣:拋開世事斷仇怨,相伴到天邊。在電視劇全盛時期,最當紅的歌手就數(shù)羅文,因為他唱紅了包括《小李飛刀》、《射雕英雄傳》在內(nèi)的無數(shù)電視連續(xù)劇的主題歌,用柔軟、略帶一點點戲曲唱腔的聲音演繹那些或是蒼涼、或是悲哀的英雄俠義故事,別有風味。而甄妮的《春雨彎刀》、汪明荃的《萬水千山總是情》和《京華春夢》、關(guān)正杰的《大地恩情》、葉麗儀的《上海灘》等等,也正是這個時代不應該被忘記的名字與旋律。電視劇的盛行使一大批有才華的人出名,其中我們最應該記住的,當然是盧國沾、顧嘉輝、黎小田這些名字棗他們寫的《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曾經(jīng)是沖擊我們心靈的浪潮,使一代人知道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歌聲,這樣的情懷。來自于葉麗儀的《上海灘》。也是多年前的一部同名電視連續(xù)劇的主題歌。龍蛇混雜的上海灘,正義與邪惡并存,明爭暗斗之中,是英雄就總會出頭。對于《上海灘》來說,在當年可謂是風靡一時,在前2年上海電視臺重播的時候,也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不過記不記得它的劇情已經(jīng)不太重要了,它最大的價值是捧紅了3位巨星--周潤發(fā)、趙雅芝以及呂良偉,其中尤其是以小馬哥周潤發(fā)最為出眾。其次就是它奉獻出這首好聽的歌曲,令人至今傳唱。黃沾與顧嘉輝一出手就是大手筆,這一首當然也不例外。而葉麗儀顯然也正精于此道,因此一開口也是氣度不凡。其實數(shù)遍香港女歌手,唱得這么氣勢磅礴的還真的沒有幾個。坦率地講,其實葉麗儀的音色也并不理想,但是正是這種略顯粗糙氣質(zhì)的女聲最適合演唱這首歌曲。不信,你聽:"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事間,混做滔滔一片潮流!……轉(zhuǎn)千彎,轉(zhuǎn)千灘,亦未平復此中爭斗!"可惜,這樣雄赳赳氣昂昂、吞山河唱家國的女歌手現(xiàn)在在香港已經(jīng)不時興了。和電視劇一樣紅火的、但是影響比它們還要深遠的是光頭麥嘉、冷面笑匠許冠文的喜劇電影,借著這種風潮,演唱粵語歌的歌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實在在當時唱粵語歌而出名的卻不是香港本土人,而是來自東南亞地區(qū)的鄭錦昌和麗莎。他們的聽眾對象是一些二三十歲的打工仔和工廠女工。而當時的青少年根本是對粵語流行曲采取鄙視態(tài)度,直到他們眼前出現(xiàn)一個神話般的人物--許冠杰。其實,嚴格意義上粵語流行歌曲的興起,是以1974年的電視劇主題歌《啼笑因緣》和電影《鬼馬雙星》為標志的。這兩首歌曲奠定了粵語歌的地位,并使粵語歌曲處于與國語、英文歌曲三足鼎立的狀態(tài)。而許冠杰就是當時演唱粵語歌曲的代表人物。他的粵語歌和白雪仙的粵劇、羅文的電視劇主題歌完全不一樣,不再唱古典、優(yōu)雅的文言詞匯,而是把普通老百姓的口語寫進歌詞。許冠杰獨特的這種用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的潮流使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粵語并不是只能用來唱那種老故事和老戲曲,還能唱出世界流行的感覺,唱出小市民的心聲。同時,許冠杰小市民歌曲開辟了流行音樂的一個新題材:下里巴人的生活也是可以進入音樂世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冠杰應該是上世紀最有價值的香港歌手。七十年代香港流行樂壇歌手譜前輩巨星們紛紛改換門庭給后輩新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出頭機會。整個工業(yè)的運轉(zhuǎn)機制已經(jīng)確立,經(jīng)濟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業(yè)的發(fā)展,新浮出頭的譚詠麟、梅艷芳、林子祥、鐘鎮(zhèn)濤、張國榮正在開創(chuàng)一片更加燦爛的局面。從此,香港流行音樂進入到了一個如火如荼的發(fā)展時期。許冠杰被譽為香港當代流行歌的鼻祖,他創(chuàng)造的以香港口語演繹法開創(chuàng)了香港本地歌曲的新紀元,對粵語歌的推行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許冠杰早年組過樂隊,唱過英文歌,并隨其兄許冠文一起主持過電視節(jié)目。許氏兄弟的電影在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初紅極一時,票房屢創(chuàng)新高,《最佳拍檔》至今仍保持香港電影觀看人數(shù)的紀錄。許冠杰1974年推出的首張粵語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1976年"買到要搶"的經(jīng)典大碟《半斤八兩》標志香港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許冠杰是一位音樂奇才,他的作品能收能放,揮灑自如。他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歌曲可清楚地分為俚、雅兩類,尤以前者意義重大。這些以粵語白話創(chuàng)作的歌曲嘻笑怒罵,站在普通人民的立場褒貶時事,用語風趣幽默,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如《半斤八兩》借打工仔之口道出社會低層人民的艱苦,《十個女仔》則尖銳地對片面追求時髦、唯利是顧的女孩進行諷刺,《加價熱潮》更是直接對物價飛漲宣泄不滿,《學生哥》正面對學生進行勸喻,要求他們用心向?qū)W,《揾野做》以一則寓言式故事從正反兩方面勸說世人應自食其力、努力奮斗。而他以文藝腔創(chuàng)作的歌曲則承襲我國古典詩詞風格,因而詩味十足,每個歌詞都是一闕小詩,令人愛不釋手?!独鏈u淺笑》、《夜半輕私語》深得宋代婉約詞風韻,《鐵塔凌云》(其兄許冠文作詞)是一闕愛港名作,《浪子心聲》和《天才白癡往日情》的中老莊思想用典雅文字和溫婉曲調(diào)演繹,真令人驚嘆流行歌的發(fā)展的空間之大。據(jù)說東南亞某公司曾向許冠杰購買《天才白癡夢》幾句歌詞的版權(quán)作廣告之用,每一字付元一千。許冠杰是締造當代香港流行歌的最大功臣,也是這個流行樂壇的第一位天皇巨星,許多後輩歌手都自稱是在阿SAM的歌聲中長大的,視阿SAM為偶像。在許冠杰的影響下,大批歌手轉(zhuǎn)而唱起粵語流行歌,同時另有一批新秀崛起,香港樂壇的春天正在到來……徐小鳳是真正的"前流行歌年代"的歌星。在粵語歌流行之前,她是唱國語歌的。七十年代的《賣湯圓》、《叉燒包》等歌曲的風格顯然與當代所謂的流行歌不同,那個時候她已經(jīng)是一位非常走紅的著名歌星了。七十年代末,徐小鳳順應潮流唱起了粵語歌,《隨想曲》、《風的季節(jié)》、《星星問》、《風雨同路》等是其代表作。徐小鳳以其雍貴大方的形象在香港歌壇獨樹一格,是一顆長青的巨星。92年她舉行的告別演唱會連開43場,創(chuàng)下香港樂壇的紀錄。甄妮與羅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不是專唱電視歌曲的歌手,但他們所唱的電視歌曲在香港樂壇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合唱的《射雕英雄傳》非常經(jīng)典。甄妮其它的電視歌曲代表作有《春雨彎刀》、《東方之珠》等。甄妮她與同時代大多數(shù)歌星不同的是她能唱純正的國語歌和英語歌,《海上花》、《魯冰花》是其代表作。粵語歌方面的代表作有《再度孤獨》、《夢想號黃包車》、《明日話今天》等。把羅文歸到這一類中也許是不對的,他并不是只唱電視歌曲,其它類型的歌他也有不少代表作。但他的電視歌曲在香港樂壇中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小李飛刀》現(xiàn)在瑩|茪斯M是香港樂壇最經(jīng)典的歌曲之一,據(jù)說當時香港藝人到東南亞演出一定要唱這首歌。羅文與甄妮合唱的《射雕英雄傳》主題歌《鐵血丹心》和《世間始終你好》也是著名的經(jīng)典名曲。羅文的歌路非常闊,他的歌喉適應性也很強,象《激光中》這樣輕佻的極品和《幾許風雨》這樣勵志的杰作,他一樣演繹得絲絲入扣。羅文是香港樂壇二十幾年來一位重量級的巨星,較早期的代表作如《好歌獻給你》在當時是一種較為前衛(wèi)的風格。九十年代中期羅文一度重出歌壇,憑《壞情人》和《孔子曰》得到世人的認可。在香港流行樂壇早年的人物當中,有一位和許冠杰并稱為"歌壇雙杰",他就是關(guān)正杰。從1979年香港第2屆十大中文金曲獎到1984年的第7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關(guān)正杰每年都有歌曲入選,由此我們可以感覺到當年他在香港歌壇上的地位以及受歡迎程度。關(guān)正杰人稱"正氣杰",這是他從形象到演唱風格給人的印象棗這就是穩(wěn)健、大氣、正義凜然。他演唱的很多狹義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的插曲以及主題歌,更使他的"正義杰"形象深入人心。關(guān)正杰的身份沒前兩位那麼顯赫,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并不演戲。但他是這個時代中最重要的歌手之一,是樂壇頒獎禮上的常客。他的代表作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兩首主題歌《萬水千山縱橫》、《兩忘煙水里》和《天籟…星河傳說》(記不清這首歌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歌了)及《大地恩情》等。在譚詠麟走紅之後,關(guān)正杰開始淡出歌壇?!渡虾返纳衿孀呒t幫助葉麗儀在香港樂壇成為最受歡迎的歌手之一,在當時也是一位阿姐級人物。但她的其它代表作并不多,《黑女俠木蘭花》和《笑傲江湖》比較有名。汪明荃也是一名當紅影星,她在電視界的代表作是《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這兩部電視劇的同名主題曲同時也是汪明荃歌曲的代表作。汪明荃在香港演藝界被尊稱為"阿姐",是與她的資歷分不開的。

三、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

香港公交車,香港昔日的交通工具有

電車:電車是中國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tǒng),來往中國香港島區(qū)的筲箕灣及堅尼地城,另有環(huán)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可接載24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xiàn)存唯一全數(shù)采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tǒng)。中國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中國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中國香港電車不僅是港島區(qū)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經(jīng)歷百年來的變遷,中國香港電車現(xiàn)由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旗下的中國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jīng)營。人力車:人力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一般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可坐一到二人,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黃包車起源于19世紀后期的日本,被稱作人力車。中國香港的人力車于1874年由一位商人從日本購入,幾年間成為一種流行的交通工具,并在1883年開始管制人力車出租服務,主要對車輛的牌照及車夫的儀容(「陸軍裝」發(fā)型及不可留長指甲)作管制。數(shù)目由1896年的585輛倍增至1920年代超過3

000輛。但隨著1924年引入出租汽車(的士),人力車約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開始衰落,約于1980年代起以變成以游客為對象,至2009年僅余3個持牌車夫。巴士:巴士是一種用來輸送大量乘客的汽車,經(jīng)常使用在長途或大眾運輸。巴士在中國大陸又稱為公交車、公汽或巴士,其中「公交」是公共交通的簡稱;臺灣又稱為公車(短途)、客運(長短途)或巴士(長途);而港澳地區(qū)則直接以英語 Bus的譯音稱為巴士。巴士起源于19世紀的法國,是最早的大眾運輸工具。現(xiàn)代客車一般外形為長方體,有窗,車內(nèi)設(shè)置座位香港東涌景點。一般來說,巴士是最普遍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小巴:中國香港的公共小型巴士(簡稱小巴,俗稱Van仔)是載客量為16人的空調(diào)客運車輛,作為巴士和鐵路的輔助及接駁交通工具。根據(jù)現(xiàn)時中國香港法例規(guī)定,全中國香港只可有4

350輛小巴營運。根據(jù)小巴牌照類別,可分為「紅色小巴」及「綠色專線小巴」兩種。港鐵:港鐵,意指「中國香港鐵路」,英文為 MTR,是中國香港最大的基于鐵路的交通運輸系統(tǒng)。港鐵泛指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 9條港鐵路線,廣義上還包括一條連接機場及中國香港市中心的機場快線、一個擁有 12條路線的輕鐵系統(tǒng)以及一個旅游纜車系統(tǒng)昂坪360,組成貫通港九新界、市區(qū)及多個新市鎮(zhèn),總計84個港鐵車站及68個輕鐵車站的鐵路網(wǎng)。同時,整個系統(tǒng)亦包括接駁巴士、城際客運及中國鐵路貨運服務。綜合港鐵系統(tǒng)由中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營運,于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系統(tǒng)及九鐵系統(tǒng)合并而成。其中東鐵線始建于1906年,于1910年通車,是連接中國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線;而以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線觀塘線則于1979年通車,成為中國香港鐵路史的里程碑。此后,港鐵經(jīng)多年不斷擴展,更成為「國際都市鐵路聯(lián)會」的創(chuàng)會會員之一。2008年8月,港鐵成為唯一提供「2008年奧運會馬術(shù)比賽鐵路運輸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tǒng)。于2009年,港鐵本地鐵路路線過去12個月的累積載客量超過12億人次,平均周日載客量達35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tǒng)之一。的士:中國香港的士,即中國香港的計程車,「的士」一字是從的士的英語「Taxi」音譯出來的。乘客上車后指明目的地,司機直接駕駛前往,是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工具。車費根據(jù)車程及等候時間而定,而存放行李、電話召喚的士及使用收費道路等則需繳付附加費用。中國香港各區(qū)設(shè)有不少的士站供乘客等候的士,而部分停車禁區(qū)亦設(shè)有一些的士專用的上落客位置。

zh.***/zh-/%E5%B1%B1%E9%A0%82%E7%BA%9C%E8%BB%8A山頂纜車(1888年5月30日至今)是中國香港最早運作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亞洲地區(qū)第一條纜索鐵路,來往中國香港島的中環(huán)花園道和太平山爐峰峽。山頂纜車路軌全長1.4公里,坡度4至27度,海拔28米至396米,車站包括花園道總站、堅尼地道站、麥當勞道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和山頂總站,來往兩個總站車程約8分鐘。山頂纜車靠直徑44毫米及斷裂應力139公噸的鋼纜拉動,路軌軌距1520毫米,全程大部分地方均是單軌行駛,于中央位置,設(shè)有兩組路軌供兩部纜車交叉上落。山頂纜車由兩部鉸接式纜車以相反方向行走,每個小時可載2

800名人次。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mons/thumb/3/38/VictoriaPeakTram/300px-VictoriaPeakTram

電車---于1904年開始投入服務至今... tramways/b5/home中式帆船---早期漁民用o既水上交通

現(xiàn)已很少見... 1-hong-kongdukling人力車---又稱作黃包車,或者東洋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一般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可坐一到二人,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 zh.***/zh/%E4%BA%BA%E5%8A%9B%E8%BB%8A

文章版權(quán)及轉(zhuǎn)載聲明

作者:香港旅游A本文地址:http://alpeva.com/post/28661.html發(fā)布于 2024-03-15
文章轉(zhuǎn)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香港旅游網(wǎng)

閱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