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一、日本最火爆下水道,為何會有一大堆游客前去圍觀
1、日本的下水道之所以讓游客不斷圍觀,是因為當?shù)氐南滤啦⒉皇瞧胀ǖ呐盼鬯艿?,而是天然的魚缸。日本的干凈在亞洲里面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除了整個街道都沒有垃圾桶外,最讓游客驚訝的還是這里特色的下水道;日本的下水道并不是排污口,這里沒處的下水道都訴說著干凈唯美的日本,甚至干凈的可以養(yǎng)魚!游客都無法想象,日本的下水道竟然是用來養(yǎng)魚,最重要是完全沒有污染。
2、一、日本是個十分愛干凈的地方,這里基本沒有垃圾桶也沒有滿地的垃圾
3、提及日本,或許大家會想到它的溫泉、茶道甚至是電影,但是日本最大的特色就是異常的干凈!在日本的生活中干凈就是最重要的特色,走在日本的街頭,只會看到偶然路過清潔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完全是看不到垃圾以及垃圾桶的;是日本人一點都不生產垃圾嗎?不,是日本的文化驅使當?shù)鼐用癫浑S便扔垃圾。因此在日本街頭上面是完全沒有垃圾桶的,垃圾都是帶回家中。
4、二、日本下水道干凈得可以養(yǎng)魚,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去看看不一樣的日本下水道
5、日本的干凈到底有多可怕?除了無法看見的垃圾桶外,日本的下水道竟然養(yǎng)起了魚!或許我們覺得下水道就應該是排廢水的地方,可日本家庭外面的下水道卻養(yǎng)起了一鯉魚,看著魚類開心游玩時候游客也是驚奇了;雖然并不是所有街道都養(yǎng)上了魚,但樣的景色確實太特別了,自然吸引游客的目光。
6、換作是在國內,這臟兮兮的下水道是完全無法養(yǎng)活魚的,而且轉眼就可能被帶回家了,所以游客才會驚訝日本的下水道養(yǎng)魚景色。
7、日本最下水道之所以吸引,是因為它竟然用來養(yǎng)魚了。
二、為什么青島的下水道非常出名
承認德國人務實和先進就這么難嗎?
第一,德國人花費多年時間,建立了中國甚至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膠澳租界條約》簽訂后,德國人開始建設青島。
當時青島還很落后,不存在排污設備,一旦下雨就積水。
同時,本地居民衛(wèi)生意識也差,隨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衛(wèi)生就極差,甚至導致青島傷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圍流行。
資料寫:污水混著雨水滲入水井,污染了飲用水源,導致腸炎和傷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國人中流行,連總督葉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這場時疫中。
德國開始在德國人居住地,花費多年時間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于當時青島不大,人口僅有5萬,德國人居住地區(qū)更小,這80公里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事實證明,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個世紀內,這一區(qū)域沒有發(fā)生過大面積洪澇現(xiàn)象。
今天中國大城市,基本都采用雨污分流。
不過,僅僅十多年前,中國很多城市還沒有實現(xiàn)這點。
沒有采用雨污分流的主要問題是,生活污水里面可能會有雜物,會導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時間久了以后,污水管道逐步會被堵塞,會越來越窄,需要不斷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為污水不會有多少。
一旦出現(xiàn)大雨,污水管即便沒有堵塞,也難以承受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進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島沒有內澇的根本性原因。
這個設計,對于建國后青島的市政也有極大影響。
“青島市后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边@大大領先全國。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對于雨污分流在青島的實施,細致論證了好幾年才實現(xiàn),體現(xiàn)了德國佬的嚴謹態(tài)度。
第三,德國佬建筑物的質量和前瞻性。
青島極少數(shù)雨污合流的管道內部,對不起,全部貼有德國運來的瓷磚。
這是為了便于污水不會堵塞,以及清理時候比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約0.8米、寬約0.4米。一個成年人爬進去,絕對沒問題。自己當年的影子。
而市區(qū)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們看看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這個排水管距離著名景點棧橋只有幾百米,長3米,高2.5米,是長方形,普通汽車在里面行駛沒問題。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還做過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當時報道這么寫:當時青島中心城區(qū)的污水排入大海,會對海灘或者港口錨地造成污染。經過嚴謹考證,德國人終于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這里水深且有著強烈的海流,可以將污水和雜物沖走。
即便如此,德國人還設置了污水泵站,采用機器加速水流動,避免海水淤積。
要知道,青島充其量只是德國的一個殖民地,說不定什么時候就丟掉了,德國人灰溜溜的厲害。
即便如此,德國人對于建設青島是毫不含糊的,一個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極強,而且絕對保證質量。
要知道,很多東西不是沒有建設技術,而是沒有意識或者不愿意花錢。
正常來說,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證大部分降雨時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則可以保證無論什么下雨都不會堵。但0.8米的造價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于愿不愿意花這個錢。
德國人即便不能保證在青島的的殖民,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猶豫的花費巨資去建設。日本哪些景點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遺跡,這些建筑物的質量絕對是可靠的。
雖然過了一百年,由于城市擴大太多和設備老舊翻修,這些管道只剩下幾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設時候的先進性。
甚至可以這么說,直到90年代,我國很多城市建設者都沒有這種意識。
以做事嚴謹認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驚嘆于德國建設的下水道系統(tǒng):“它們如此完美”!
里面的墻壁長期受海水的侵蝕留下歲月的痕跡
下水道里異常寬敞,的確可以跑開汽車
雖然油紙包的段子是假的,但當年德國霸占青島,確實以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guī)劃理念來打造地下管網,以德國最先進工業(yè)技術修造城市排水系統(tǒng)。
首先是領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與生活污水排泄分開處理。
為此,專門修筑十二條分流雨水的暗渠,總長5464米,更有總長29點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點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強大排水系統(tǒng),當年造訪青島的亨利親王就曾自豪斷言:亞洲第一!
1903年,德國人開始鋪設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在當時德國膠澳總督府的備忘錄里說,當時德國修這一套系統(tǒng),是懷著大夢想的,要把青島打造成德國的療養(yǎng)勝地,一切工藝建造,清一色高標準嚴要求,修出這強大效果。
青島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實現(xiàn)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管道,糞便和生活污水從一個管道流出,經處理后流入近海,雨水從另一個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確保強降雨時污水排放不影響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確保雨水管道不會被污水雜質堵塞?!?/p>
“青島市后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另外,德國人還給排水管道專門貼了瓷片。
青島市博物館講解員孫曉雯介紹,管道下端較窄,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夠快速流過,污水中的淤泥和雜質也能被一起沖走;而上端寬闊的設計則是為了水流較多時,能夠實現(xiàn)快速流過、迅速排水。
這套排水系統(tǒng)的工藝水平,的確強大得令當時國人咋舌,這種獨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貼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極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對于如何不污染膠州灣,德國人也考慮的很長遠。當時青島中心城區(qū)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會對海灘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則會污染港口錨地。經過嚴謹考證,德國技術人員最終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該地不僅水深,而且強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沖走。
同時,德國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點設立污水泵站,用電力發(fā)動機驅動污水加速流動,避免淤積。
雖然德國人的排水系統(tǒng)非常先進,但要說青島“不怕淹”完全得益于這種排水系統(tǒng)也有失偏頗。據(jù)悉,德占時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還發(fā)揮作用的已經很少了。這對于如今龐大的城市來說,已經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設施了。
青島之所以不怕淹,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主城區(qū)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勢而建。40%以上地形為山地丘陵,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匯入大海。
另外,是因為青島在后來的城市發(fā)展中,吸取和承襲了德式排水系統(tǒng)科學的設計理念,廣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規(guī)模改造、提升舊有管道。
德國排水系統(tǒng),給青島留下的最大貢獻,就是城市防汛的經驗理念。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樣,青島也在擴張,可與好些城市不一樣的是,青島的城市擴容,每一個步驟,都是排水系統(tǒng)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鋪好了,其他才跟進。
拿一個官方數(shù)據(jù),上世紀九十年代,青島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這是什么概念?這個數(shù)據(jù)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絕對領先大半一線城市。發(fā)展到今天,青島的排水管道總長,早已超過了三千公里。
有專家表示,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建設煞費苦心且著眼長遠。
在德國人看來,青島地下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其實早就不是單純的市政建設,而是事關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是百年前德國人為了把青島建設成為東亞樣板城市的標志之一。
這段地下排水設施,雖然在本質上,不是贈送,而是侵占,是占領,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島城市建設的高起點,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讓青島“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這座城市,從開始建造那一天起,就運用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理念,最嚴謹先進的技術工藝,并一以貫之繼承了下來。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東西到今天還能用”這一最大事實,對我們當今的“中國制造,青島制造”,也是很大的一個啟示。
復制下方關鍵詞并回復獲取精彩內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島燒烤界女王丨
丨青島人自提公積金攻略丨媽媽群售假后續(xù)丨
“德國制造”和“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讓青島下水道出名了。
青島在德占時期,德國曾鋪設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于德國嗎?“德國制造”真的有那么神奇?
1989年,按照《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強借青島99年,后來是侵占了17年。德國侵占青島初期,由于青島強降雨,洪水對這個城市的破壞性太強大了。一個是為了避免水災,但同時,德國在青島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們想的是樹立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也就是給自己的可恥行為樹一塊碑。因此,德國人把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都運到青島,來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國是引進了歐洲最先進的“雨污分流”。什么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糞便與雨水分開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經處理后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國人在這方面倒很有耐心,單單從設想到論證就用了5年。不過后來,德國在歐人區(qū)的水下道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在華人區(qū)卻用了“雨污合流”。當年,德人共鋪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總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國人還利用青島的地理形勢,建造了明溝、暗渠,目的是為了把雨水導流,這樣的排水系統(tǒng)確實就很完善。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下水管道的材質、構造及作用:
陶土燒制,長約1米,內徑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間接口處有螺旋,管道接通后,用瀝青、麻絲、沙土纏繞、涂密。其作用是堅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寬下窄,下狹窄處貼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減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間,設一個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淀泥沙。
后來,日本占領青島時期,一段時間,青島的排水系統(tǒng)曾受到破壞,于是,他們就抓來德國戰(zhàn)俘,讓他們來修復排水系統(tǒng)。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別強,他們在德國鋪設下水道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完善和補充。據(jù)日本人的統(tǒng)計,到1920年3月,他們鋪設的下水道長129.6公里。
1953年,青島對大港緯路明溝進行了大的改造。為什么要改造呢?因為原來這可是一個臭水溝,長600米,寬7米,把青島人熏了幾十年的臭水溝,搖身一變?yōu)榻中幕▓@,明溝改成了暗渠。這可就是“德國制造”留下的后遺癥??!
青島真的是下大力氣在做好這件事,他們對下水道的的重視程度令人敬佩。我們來看一些數(shù)字:
上世紀90年代,青島鋪設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島市區(qū)已鋪設排水系統(tǒng)3000公里。
這是什么概念??!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強降雨時期,很多城市都羨慕青島的原因。
青島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里面有德國的影子,對德占時期、日占時期,我們是深感痛恨。這也可能就是目前還留有2.66公里“德國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為了記住這段可恥的歷史!
像什么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內可以跑大卡車啊,等等,這些都把當年的“德國制造”說得太夸大其辭了。
青島的地下水道確實是出名的,因為它的排水系統(tǒng)好。下大雨的時候,一些地方的積水,工作人員去輔助的話,10分鐘就能搞掂,可一些積水深一點的,也得30分鐘。當然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青島在這方面確實可以驕傲。
青島下水道這么出色,真實原因是這樣:
青島是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而且是三面臨海,其下水道是依勢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學的鋪設管道,這樣的話,雨天的時候,這些積蓄的雨水就可以通過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較低的地方,據(jù)說半個小時就能排完。
2、青島對排水系統(tǒng)的維護,以及相關的應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統(tǒng),如果不去維護,久了也會遭到破壞。青島在新中國成立后,鋪設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啊,有了這個基礎,再加上青島日常對排水系統(tǒng)的維護,以及專業(yè)人員的看管,其效果就出來了。
同時,青島的防汛應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當然啦,青島的下水道這么成功,有沒有德國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占時期,德國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過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僅有2.66公里是“德國造”,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學路這段。影響大嗎?還不到目前青島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但是,青島在鋪設下水道吸收和繼承了當年“德國制造”排水系統(tǒng)的一些設計理念,也是廣泛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當然啦,當年德國人的排水系統(tǒng)是把清潔留給了自己,把臭氣留給了青島人民。今天,青島的排水系統(tǒng)更加科學了。
結論:青島下水道為什么那么出名?起因于“德國制造”,其實是夸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們目前的排水系統(tǒng)幾乎是很多城市羨慕妒忌恨,因為青島不怕淹,或者是青島極少會發(fā)生內澇。
多年來國內流傳這個個說法,就是山東青島的地下排水設施是1898-1914年德占殖民地時期修建的,因為設計科學,工程質量好,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還在正常使用,比后來國內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統(tǒng)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于這套設施,青島也是很少發(fā)生市內積水的現(xiàn)象,聽起來有些神奇。
首先證實一點,青島市南區(qū)西部、市北區(qū)西南部,目前確實還沿用著德國殖民時期的下水設施,至今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運轉狀況良好。青島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個建設完備的大城市,嚴格的說,那時候青島不是一個城市,是數(shù)個沿海的并且不相連的小村落,倒是周邊的即墨和膠州比較發(fā)達,有悠久的歷史。青島作為城市是德國開始占領之后才真正開始高速發(fā)展的,這其中包括鐵路、銀行、工廠,自然也包括了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下水設施。德國人當時是把青島按照德國一個小鎮(zhèn)的標準來精心打造的,施工質量頗高。由于德國是近代工業(yè)強國,他們設計的排水系統(tǒng)也代表著當時的先進水平,水準自然是領先于當時中國內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設計歸設計,負責施工建造下水設施這些重體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國勞工,德國人可不需要自己動手鋪埋下水管,從這個角度講,要說青島的下水系統(tǒng)全是德國人建造的,不夠準確。
第二點,現(xiàn)在的青島不是百年前的規(guī)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區(qū)域,只是現(xiàn)在青島主城區(qū)的西南方位,大約住著100多萬人口,而1992年往后青島的主城區(qū)已經向東移動和擴大了,21世紀之后又向北擴張,并且跨過膠州灣開發(fā)了黃島區(qū),城市面積已經遠遠不止于德式下水設施所覆蓋的區(qū)域了。這些后來新開發(fā)的區(qū)域,自然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下水設施,和德國人沒啥關系了。因此說現(xiàn)在青島仍然用德國的下水道不假,運轉狀況也良好,但是僅限于主城區(qū)的一部分區(qū)域而已,更廣闊的面積用的是現(xiàn)代化的下水設施,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說100年前的工藝比現(xiàn)在還好,就有些夸張了。
最后得做一個必要的說明,那就是青島的排水狀況和下水設施之間的關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島的確較少發(fā)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城市本身的排水壓力不大,并不完全是下水設施優(yōu)良的原因。這個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國有句古詩“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后是要并入大海的,而青島是個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處北方降水畢竟有限,所以水患壓力不大。德國設施是經久耐用,現(xiàn)在也確實還在發(fā)揮作用,但也不要夸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島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擔心,照樣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這一切自然要歸功于青島排水系統(tǒng)是非常強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讓青島人民面臨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為青島的排水系統(tǒng)完全可以扛住這些暴雨的猛烈攻勢。比如說之前的一篇媒體報道,青島在經歷過21小時的暴雨后,有一個路段有點積水,當排水工人開啟了他們的應急排水閥后,奇跡發(fā)生了,不一會兒積水就沒有了,十分厲害。
青島的排水系統(tǒng),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區(qū)見效,但是后來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的排水系統(tǒng)得到大力的改造,并且學習了他人的先進理念——雨污分流,取長補短,如今總長已超過3000多公里,排水系統(tǒng)的標準也高于國家標準。龐大優(yōu)質的排水管道網再加上青島的丘陵地形不易積水,使得青島在狂風暴雨下仍然能立于不敗之地。
歷史上德國曾在青島修建過排水系統(tǒng),但是總長不過80公里左右,如今僅剩2.66公里,并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而且當時的德國排水系統(tǒng)只是服務于他們自己,他們將污水排到了華人區(qū),導致華人區(qū)幾乎臭氣熏天,不少人飽受折磨。
如今青島的排水系統(tǒng)如此雄霸一方,雖有一部分因素是因為他們雨污分流的先進設計理念,但是更應該歸功于新中國成立后用心打造青島排水系統(tǒng)的人們,他們的努力促使青島的排水系統(tǒng)強大到不僅青島人驕傲,外地人也十分羨慕。
1897年山東發(fā)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簽訂條約把青島給了德國100年,到1914年德國一戰(zhàn)戰(zhàn)敗,青島又歸還了中國,這17年間,德國把青島當做自己的城市建設,很多青島古建筑是德國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總督府,教堂,八大關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當時建造的現(xiàn)在還用的很好,他們建的下水道工程標準高,空間大,泄洪能力強
近些年,每當有城市因汛期內澇變成“看海勝地”時,青島都會因“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標簽飽受贊譽。
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經地面徑流匯入大海。
青島地處溫帶季風區(qū),降雨時空分布相對均衡,極少出現(xiàn)臺風、連續(xù)強降雨等極端天氣。
青島在城市排水管網系統(tǒng)建設方面投資很大,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和密度在國內處于較高水平。
青島下水道的歷史和今日現(xiàn)實說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體內的血管,既要通暢,也要維護,兩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隨時隨地去維護,可能平時民眾不怎么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關重大,希望國內的其他城市能夠向青島學習。
其實這是中國人迷信德國貨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說是清朝末年,青島是德國的租界,那時候的青島還不是一個城市,還只是一個村落,德國人非常用心的經營的這個租界,于是就按照當時城市的標準設計了青島的下水道,然后又冒出一個傳說,說是在青島下水道的關鍵部件處旁邊都有一包油紙包的備件,隨時供青島下水道的更換。
就客觀來說,德國修建的下水道在當時確實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島市從來不內澇,得益于是這個德國的下水道,其實大可不必。
現(xiàn)在青島市的面積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面積,新修建的城區(qū)肯定是中國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實并不能滿足于現(xiàn)在的城市需求,因為現(xiàn)在城市的下水道網路里面還要鋪設管網,100年前可是沒有光纖電信設施的。
青島不內澇,其實主要還在于它是一個海濱城市,其實我們看很多海濱城市都不會內澇,比如香港深圳,我們就很少聽說他城市發(fā)生內澇。
其實個人認為,如果消費者愿意付出與德國貨同樣的價格,其實中國人造的產品可能比德國的人還要好。但是因為德國貨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中國的產品不得不在性價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來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國這么高。
我們反對神化德國人的技藝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轉到抹殺當年人家的先進性的地步。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青島老城區(qū)的規(guī)劃和建設都與德國人密不可分。
青島的舊稱是膠州。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而出兵青島,并將其占領。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將膠澳等地區(qū)租借給德國,時間長達99年。但隨著德國在一戰(zhàn)的戰(zhàn)敗,民國政府成功于1922年收回青島。
青島被德國人掌控的時間,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間,德國人對青島進行了全面的設計與規(guī)劃,將青島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的德式風格的現(xiàn)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建筑風貌。
對于下水道系統(tǒng)的建設,也是由德國開始的。
根據(jù)后世學者的研究,當時的德國人在設計青島下水道系統(tǒng)的時候,采取了“雨污分流”的先進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壓力被大大地緩解。因此,青島確實很少出現(xiàn)水漫街道的情況。暴雨天氣,積水能夠通過排水系統(tǒng),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確實是德國人的先進之處。但是,青島下水道系統(tǒng)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國專有之功。
在這近一百年來,原有的排水系統(tǒng)也要經過改造。目前,德國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顯然已經沒有那么大的意義了。
總而言之,承認德國人當時的先進,與拒絕神化德國人的工藝,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個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問題,德國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當時是先進的,當今社會它落伍了,不先進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無大內澇。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設計是一個原因,我覺得青島的地形,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島是丘陵地帶,2離海很近,就在海邊上。市區(qū)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窯溝鐵路的橋門洞和河北路的橋門洞子,離海都很近。以上兩個是青島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這是任何城市都沒有的大自然的饋贈!
三、日本有下水道嗎
1、日本有下水道。日本“首都圈外圍排水路”有數(shù)個巨大的儲水池,城市的水可以匯集到這里。等達到一定量后會自然排出。一旦出現(xiàn)暴雨時,這套下水道系統(tǒng)將雨水排入中小河流,中小河流水位上漲后溢出進入排水系統(tǒng)的巨大立坑牙口管道。前4個豎井里導入的洪水通過下水道流入最后一個豎井,集中到長177米、寬78米的巨大蓄水池調壓水槽,緩沖水勢。日本動漫景點
2、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就好像是海綿一樣,能夠儲存大量的雨水,并且把這些雨水充分地利用起來,并不會浪費。所以說海綿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是有非常多的優(yōu)點的,能夠蓄水、滲水和凈水。所以如果城市的雨天非常的多,并且雨量是很大的,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這種地下排水系統(tǒng)的建設,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把雨水利用起來,也不會浪費雨水,也不會引起城市內澇。
四、為什么國外的下水道那么龐大
1、為什么國外有很多龐大的下水道,而國內大多為管道。
2、國外的排水系統(tǒng)說來有點寬泛。巴黎的排水系統(tǒng)被譽為是是世界最好的,所以拿巴黎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做個例子吧。有需要其他的再補。
3、巴黎處在法國北部巴黎盆地中央,而且是溫帶海洋氣候,冬季降水量較多,夏季雖然較少但是偶然的大雨也不在少數(shù)。這其實對于巴黎的排水,尤其是突降大雨時是不利的。十九世紀以前,巴黎用水取自于塞納河,廢水直接排回塞納河,也容易造成疾病的泛濫。
4、有一些相關規(guī)劃方面的歷史知識,會知道巴黎整個城市面貌的雛形是在十九世紀(拿破侖第三時期)形成的。在那之前,亨利十四和拿破侖帝國時期,巴黎的城市已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后來發(fā)展成歐洲最大的交通樞紐之一。城市的發(fā)展導致巴黎需要新的規(guī)劃。而當時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已經發(fā)生,倫敦因為一場大火導致城市幾乎全部推倒重做,建立了幾乎嶄新的倫敦。拿破侖三世在訪問倫敦之后,更是決定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這給后來大規(guī)模的巴黎城市改建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
5、當時作為塞納河省省長的奧斯曼主持了巴黎的城市規(guī)劃,和工程師貝爾格朗一起建造了巴黎龐大的排水系統(tǒng)。之所以尺度如此之大,一方面是有拿破侖三世的支持,另一方面從路易十四開始一直到拿破侖三世,巴黎都建設了一大批大型的古典主義建筑物,而這種大型建筑的建造和規(guī)劃歸因為炫耀軍權和國家強大,所以個人認為下水道的宏大和整個巴黎的規(guī)劃也是相匹配的。
6、說到中國,拿上海做例子(北京不太了解)。上海開埠前幾乎沒有人工排水系統(tǒng),下水管道開始埋設在1914年,受益于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外國人。使用的下水道管是為此專設的水泥廠制造,雖然工業(yè)有所發(fā)展但還是受限,用于鋪設下水管道上的就更少了。而且有些地方分流有些地方沒有分流,整個排水系統(tǒng)是紊亂的。新中國成立之后,因為學習蘇聯(lián)的計劃經濟,操之過急,所以也不可能達到歐洲城市百余年前就已經達到的程度。有人說完全是因為蘇聯(lián)模式導致,個人覺得也不太妥當。缺少了強有力的支持,也沒有當年巴黎規(guī)劃的大尺度,況且當時看起來要發(fā)展的地方還多,自然也就不能比了。
7、2除日本之外的那些國外龐大下水道除了作為景點以外是否在排水性能上依然可圈可點?
8、至于說“作為景點以外是否在排水性能上依然可圈可點”,這個問題網上答案還是很多的:
9、還是比如巴黎:“此外,國民議會的議員們至今仍利用架設在下水道內、連接議會和官方文件出版社的兩條特殊管道,將議會通過的法律用“一股風”“吹”送到出版社付印、出版。氣壓傳送管道長3公里,用此方式傳送文件需要3分鐘。這方式過去是最快的,可在傳真這么發(fā)達的現(xiàn)代化社會,法國人仍保留著這一古老方式。
10、“下水道底部是一條四通八達地下河(水渠),主要是排放雨水和經過處理的污水,所以在法國的下水道里一般不會有臭味。上部有各種管道,管道總長度達到2100多公里。在下水道兩側是高出水渠一塊、寬度不低于一米的供維修人員行走的過道,在過道上方沿著管壁敷設有各種市政管線,現(xiàn)在已不僅僅試自來水管線和污水管線還有采暖管線、燃氣管線等,現(xiàn)在還敷設各種電纜橋架,如照明電纜、通訊電纜等都可以在里面輕松敷設?!?a href="http://alpeva.com/riben/tags-129.html">日本紅葉景點
11、“沿著過道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閥間或者維修間,里有各種閥門、開關、計量儀表和維修工具。在地下河中的小船就是為維修工人巡視和維修管線和電纜準備的。在下水道上部每隔一段距離就是出口,維修人員可以沿梯子進出?!?/p>
12、“在法國的下水道中還有獨立的照明系統(tǒng)、通風系統(tǒng)。只要將下水道中的照明燈打開,即使是晚間也可以進行維修工作。這樣的市政工程雖然初期投資相當巨大,但是在后期的使用過程中卻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這樣的‘市政工程地下部分’中,任何一條管線發(fā)生泄漏、電纜發(fā)生短路或者出現(xiàn)其他的故障,工人都可以直接進入地下進行維修,而不需要向其他國家一樣挖開地面、切斷交通后再進行處理?!?/p>